欢迎光临陕西省清华大学校友会【官网】,西安清华大学校友会!

新闻中心
详细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 » 详细信息

行健不息,止于至善 ——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千名校友访谈牛俊民校友

发布时间:2019/5/20 浏览量:11940 分享到:

牛俊民校友简介

 牛俊民,男,山东省广饶县人,1944年8月出生,196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冶金系金属学及金属材料专业。原任西安冶金机械厂党委副书记、陕西省无损检测学会副理事长等职。1968至1984年在企业从事技术工作,研究重点是金属制件失效分析和超声探伤的定性问题。出版专著《钢中缺陷的超声波定性探伤》。1978至1989年在全国Ⅱ级以上杂志发表科技论文17篇,主要有:《白点的超声波探伤》、《大锻件热处理过程中的应力与开裂》、《白点、发纹对纯弯曲疲劳寿命的影响》、《铸铁轧辊宏观缺陷及超声波探伤》、《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分析锻件中的‘鸟巢’缺陷》、《大型铸钢轧辊的内裂及电镜分析》、《钢中缺陷及对机械制件的影响》等。1984至1997年从事企业领导工作。1997年至今从事中国古代史的学习研究,出版专著《资治通鉴精选》、《续资治通鉴精选》等。

 

心系冶金,“四字”人生

牛俊民学长1968年清华大学毕业后分配到西安冶金机械厂,开始了四十多载的冶金人生。用牛学长自己的话说:“我的人生经历可以归纳为一、二、三、四。”

牛学长的这个“一”便是,一生只在一个企业工作过,就是西安冶金机械厂。他怀着衣带渐宽终不悔的信念,在西安冶金机械厂走过了四十多个春秋。他风趣地说:“大学毕业分到这个厂,一直到退休还是在这个厂。一般人是很少的,人挪活嘛,我没有‘挪活’。”从1968年大学毕业到1984年,他始终坚持在企业的技术工作第一线,克服种种困难,创造条件进行材料的无损检验及失效分析研究。他行健不息,奋斗不止,用自己的心血,矢志不渝地为祖国冶金事业辛苦耕耘了四十余载。

牛学长的“二”则是指自己和老伴有两个孩子。他说:“我生了两个儿子,孩子是可以一代一代传下去的,所以值得说。”在他的言传身教下,两个孩子目前都已长大成人。长子魏小征是西安交通大学的硕士研究生,现为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院长工作部副主任;次子牛小骥是我们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导航专业博士研究生,就职于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

“三”是“我出版有三本书,1970年由冶金工业出版社出版《钢中缺陷的超声波定性探伤》专业书;2000年和2005年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资治通鉴精选》和《续资治通鉴精选》历史书。”牛俊民校友不仅在专业技术方面硕果累累,而且在文学历史方面有建树。牛老怀着一颗赤诚的奉献之心,花费七年时间和大量精力,将这些成果奉献给社会。

“四”便是他将自己的一生划分为 “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68年至1984年,主要从事企业技术工作。这期间,牛俊民学长展现出了在技术攻关方面的才能和不屈不挠的毅力。七十年代时,在企业许多试验研究条件还不具备的情况下,他与同事们克服重重困难,就地取材,因陋就简,取得了大量的试验数据和资料,圆满完成了企业的各项实验分析任务,并曾多次立功受奖。期间在全国Ⅱ级以上杂志发表科技论文17篇。他在国内同行中逐渐获得了较高的声誉,在无损检测和失效分析领域里占有了一席之地。国内许多专家对牛学长的学术成就给予了很高评价,称其研究课题有三大贡献:一是《钢中缺陷的超声波定性探伤》的出版,填补了国内外这方面书籍的空白。通过分析波形特征,总结出钢中主要缺陷的超声波探伤定性图谱,并被广泛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二是大型锻件中“鸟巢”的研究。企业连续出现锻件中的空洞缺陷,给工厂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借助于电子显微镜,找到了产生空洞的原因和预防措施,杜绝了这类缺陷的发生。三是大型锻件热应力型内裂的研究。“热应力型内裂”是由西安冶金机械厂提出并命名的,得到了许多同行的赞同和认可。他的科技成果也被许多期刊和出版物引用。1991年冶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钢件的淬火开裂及防止方法》,引用了牛俊民的观点及照片。1997年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金属热处理缺陷分析及案例》,以案例的形式刊登了他的整篇文章。2002年由大连出版社出版的《热处理裂纹分析图谱》引用了他的文章和图片,填补了该图谱大型锻件内裂方面的空白。

第二阶段是1984年至1997年从事企业领导工作。在1984年领导干部知识化、年轻化的大潮中,牛俊民学长由一个普通的工程技术人员提拔为西安冶金机械产党委副书记,面对自己热爱的技术专业,他服从组织分配,大胆地进入新的角色。虽然接到任命的时候还不很情愿,他说:“我不是很情愿,因为我在大学里是班上的团支部书记,文化大革命初期保过蒋南翔,受过冲击,我当时下过决心,今生不再搞政治工作了。当时冶金部领导找我谈话,说这次调整班子要把你提上来,并说冶金部党组已经做了决定。我是党员,是个有近20年党龄的党员,所以呢,就做了13年的企业领导工作。既然做了企业领导,还是尽心尽力地想把它做好。”于是,他很快的进入了新角色。他工作认真,精益求精,清正廉洁,克己奉公,待人平和,团结同志。牛学长在领导岗位上配合厂长和书记,带领着全厂职工克服困难,使西安冶金机械厂的面貌有了很大的改变。

第三阶段则是牛俊民学长急流勇退。为了提拔年轻干部,他主动向冶金部领导提出退居二线。他温和地解释说:“我53岁的时候主动要求退居二线,不再担任厂里的领导,原因有两个:一个是我想做我喜欢做的事情;第二个就是我们那个领导班子没有梯队,我想提拔年轻人上来,使干部年龄形成梯队,这样在领导班子交接的时候比较稳妥一些。”退居二线以后,牛学长仍能严格要求自己,按时上下班,长达7年。他全力支持新的领导班子,并为他们分担力所能及的工作,同时利用更多的时间做了自己喜欢的事情。他说,“退居二线到2004年退休,七年时间我主要做了两件事,自学电脑并自己设计制作了‘牛俊民网站’和从事中国古代史的学习研究。出版了专著《资治通鉴精选》和《续资治通鉴精选》。这为在职领导干部学习《资治通鉴》和《续资治通鉴》提供了方便。”

第四阶段是牛学长退休以后,继续发挥余热,服务社会,可谓夕阳无限尽朝辉。2003年从事了10多年政工工作的他破例晋升为教授级高工。他先后被新疆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聘为专家顾问,被某研究所聘为网络工程师,还经常给省内各行业举办的探伤学习班授课,发挥余热。

 

自强不息,坚毅卓绝

当我们看到牛俊民学长的事迹时,我们怎么也不会想到他有着一段极其艰难困苦的求学经历。牛学长家在山东农村,非常贫困,然而就在这样一个贫困的家庭里诞生了清华园里第一个广饶学子。小学时,艰苦的条件就给与了他巨大的考验。他说:“我小时候8岁上学,初小只上了3年,11岁就到了高小。高小离我家有12里路,只能一个礼拜回家一次,要把一周的干粮都带到学校里去。冬天还好一些,夏天干粮后半周就馊掉了,但是还得要吃,一直到礼拜六回家去,拿下一周的干粮。”“还有,小时候我有尿床的毛病,尿了床以后自己也不敢说,由于长期使用潮湿的被褥,到现在我的右腿还是麻木的。”高小毕业时,牛学长以优异的成绩成为那所学校唯一考上广饶一中的学生,但家里的条件实在让上学成为很大的困难。20元的学费让他们犹豫了,“我自己家里有5块钱,到一个亲戚家借了5块,到另外一个亲戚家借了5块,15块,就差5块钱,我当时小,只有13岁,哭哭啼啼的,家里就说算了,不上了。我就跟我母亲到地里去干活去了。”“回来以后,乡亲们都说,我们六区就考上一个,多不容易,还是应该去!后来我父亲就又想办法凑齐了钱,把我送到学校去。”

然而,中学的生活就更加的困难了。牛俊民学长中学期间正好是三年经济困难时期。“经济困难的时候什么吃的东西都没有,一个时期,我们山东省是人均每天二两粮食,那时候把树皮、草根等能吃的东西都吃了,村上的树皮都剥光了。”1961年,牛学长遭遇了半个月之内失去两位亲人的痛苦经历。那一幕还深深地留在他脑海里。“1961年,我家里在半个月之内死了两个人。我母亲去世前,我回去看她的时候,还专门从学校里买了一些当时认为非常好吃的东西,就是用苞米面做成的饼子。我用省了好几天的饭票买了两斤,想回家让我母亲吃,我母亲躺在床上说,她已经吃不下了。三天以后,我母亲就去世了。就在半个月之前,从小非常疼爱我的外祖父也去世了。”

1963年,牛俊民学长考入了清华大学。“考上清华,对一般人来说那是特别大的好消息,因为是我们县广饶一中成立以来唯一考上清华的人。学校里也好,老师也好,乡亲们也好,都觉得这是一个很大的喜事。”“当我接到这个通知以后,一点高兴的心情都没有,因为我还不知道要不要去上这个学。我母亲刚去世不久,我有个小妹妹只有9岁,还有个大妹妹11岁,就我父亲一个人要带着这两个妹妹,那不是一个完整的家庭。很多乡亲们都说,你娶个媳妇,成个家,没有女人的家不像个家。我就面临着去上学,还是回家的选择。家里没有钱是肯定的,我父亲叫着我的小名说,你想去你就去,家里也不拦你,但是家里没有钱。”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虽然牛学长遇到一个又一个巨大的困难,但他都凭借着他坚韧不拔的意志克服了。后来再谈到这段苦难的求学经历时,牛学长依然感慨万千。“现在的幸福生活来的非常不容易,应该倍加珍惜。”他还特别提到:“北京广渠门中学有一个宏志班,专门招收贫困的子弟,他们的班训是‘特别有礼貌,特别守纪律,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有志气,特别有作为’,苦难这个东西,有挫折,有不幸;但它又能磨砺人的性格,激励人的斗志,让人更加朝着自己的目标去努力。正是因为这,我才对很多事情看得比较淡,对自己的追求也始终不放弃。”


厚德载物,回馈社会

牛俊民学长在磨难中,不但锻炼了自己的意志,还培养出了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成为了校训厚德载物的切实的践行者。他对自己个人利益从不计较,对祖国和社会的奉献毫无保留。牛学长发自肺腑的跟我们说:“目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家都在说钱,我也觉得钱多了也是挺好。但是我经常想,像我这样一个贫苦的孩子,没有祖国的解放,人民的培养,就不可能上大学,没有清华大学就没有你现在的今天,我不可能再去拿这些东西对国家讨价还价,你为什么给我待遇这么低,你为什么给我养老金这么少。”牛学长很通俗明白地告诉我们:“我经常想,现在不缺吃不缺穿,啥都有,住的,用的,包括我们孩子也不需要我们资助了,自己有了自己的事业,那我们就是享受晚年嘛。财富这个东西,多少是多,多少是少。对没有房子的人来说买个房子那确实是需要的,很迫切;但是钱多了有什么用呢?多了给社会,拿给社会跟社会不给你是一样的。”

牛学长始终以奉献为乐,在助人中悦己,在奉献中体现人生的价值。正如爱因斯坦说过:“人的一生不在乎得到过什么,而在于他奉献给社会了什么。”他不仅把自己青春年华奉献给了祖国的冶金事业,还在耳顺之年充分发挥余热回馈社会。“所以我现在老想给社会做点什么。我们社区里面、单位里面,朋友同事们的电脑坏了,打个电话,我就跑一趟,给他们收拾好。我觉得挺乐呵,因为觉得我自己活着还有意义,还有事可以用的上我。给他们做点有意义的事情,我觉得心里很愉悦。就是说用我们自己微薄的力量,回报社会,包括对金风公司,跟我咨询有关专业方面的问题,我就把我一生所有的经验,和盘托出,帮助他们。”

此外,牛俊民学长还编著了《资治通鉴精选》《续资治通鉴精选》,一心想为社会留下点什么。他写书的动机如此无私:“利用自己长期从事政治工作的优势,将《资治通鉴》和《续资治通鉴》精选,为在职的领导干部提供学习方便。《资治通鉴》是写给皇帝看的,就是怎样用人,如何做官,怎样治国平天下。领导干部你不容易看懂原文,没有时间看300万字的译文,你翻翻我的这本小册子,就可以了解它的主要内容了。你当领导得看《资治通鉴》,那是中国社会上千年历史的精髓和总结。”同时,他还将这三本书和自己的全部学术论文都上传到了自己的网站,为大家提供免费的阅读和下载。他说:“是党和人民把我从一个贫苦的农村孩子,培养成为了一名专家教授,我的这点知识,要还给社会,不要把它带到棺材里面去。”

 

校友经典语录


我们爱生命,我们更爱真理、爱祖国。我们不能,不能再把这最后的激情失落。

是党和人民把我从一个贫苦的农村孩子,培养成为了一名专家教授,我的这点知识,要还给社会,不要把它带到棺材里面去。

人自坠地之日起,面对的就是死亡。人生短暂,要珍惜时间,排除干扰,目不它视,心不它念,干一点有意义的事情。人生值得回忆的事情并不多,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是最大的幸福。要审时度势,根据客观可能和自己的努力,把握关键的几步,实现自我价值。名利和金钱都是身外之物,不可以没有。没有它们你的人生目标很可能难以实现。但是,对它们又不能苛求,过分苛求就会给你造成无谓的伤害。常瞭望终点,倍加珍惜人生,使你的存在为社会增添更多美好!

苦难这个东西,有挫折,有不幸;但它又能磨砺人的性格,激励人的斗志,让人更加朝着自己的目标去努力。

 

 同学感悟

牛俊民学长的经历让我震惊,在家庭条件那般艰苦的条件下,还能坚持刻苦学习,并取得如此优秀的成绩,其精神及毅力实在令我叹服。

现在回想这次访谈,印象最深的是牛学长非常苦难的经历,或许现在的我们不会经历文革或是贫困时那样的苦难,但牛学长那战胜困难的勇气与决心仍值得我们学习。无论生于什么年代,人的一生都不可能一帆风顺,唯有过人的勇气与决心才能帮助我们战胜困难走向成功。

牛学长是极有成就的人,然而他又是极其朴实的。牛学长自我介绍时称自己是一位普通的清华人,神态安详,真诚可亲。这让我想起了另一位校友朱凤蓉少将的话:“我们只是从清华毕业的极普通的学生,仅仅因为我们投身到了一个伟大的事业中,仅仅因为我们把自己的理想追求同国家民族的命运结合起来,才体现了我们自己的人生价值。”在他身上,我知道了什么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什么是行胜于言,什么是献身祖国,甘于奉献。他,是最真实的清华精神;我们,也一定要成为清华精神的继承人!

牛俊民校友从苦难中走来,经过拼搏,实现了自己的社会价值。从牛校友的经历中,我体会到了清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一精神的深刻内涵,也坚定了自己将这种精神继续发扬和传承下去的信念。

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付出最大的努力;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想尽办法去克服;无论在什么环境下,都要不断完善、提高自己。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积极做工作,淡定看人生。在牛校友身上,我深切地感受到了这清华精神。

 

 

上一篇:没有上一条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