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陕西省清华大学校友会【官网】,西安清华大学校友会!

新闻中心
大记事
当前位置:首页 » 大记事

胡显章:清华精神新解

发布时间:2019/4/24 浏览量:20954 分享到:

大学精神是大学在其成长的过程中,长期积淀而成的大学人共同的理想追求、价值观念、思维习惯和行为准则,展现着大学自身的气质、品位与精神风貌,是大学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是大学文化的支柱和灵魂。它影响着每个大学人的成长过程和人生轨迹,决定着大学的发展与影响力。同时,由于大学文化对社会文化的辐射引领作用,大学精神影响着一个国家、民族的精神面貌和文明进程。



那么,什么是清华精神呢?


对清华精神做出一个简洁的概括,并取得一致的共识,并非易事。宋代苏轼有诗《题西林壁》描述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清华精神就像庐山一样,气势磅礴,秀美多姿,但容易意会,不易言传。




2006年11月8日我应约在《中国教育报》发表文章《清华精神,我们宝贵的财富》,将清华精神表述为“爱国奉献、严谨求实、勇于求新、追求卓越、团队精神和世界眼光”。后来,我们接受了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国家重点课题“先进文化建设中的大学文化研究”,作为研究成果之一,于2010年出版了《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 清华精神巡礼》,在此书的扉页,列出了曾在清华学习工作过的名人大家对清华精神的论述:


1977年4月至1983年5月出任清华大学校长、党委书记的刘达说:“我最留恋的是清华精神!一种百折不挠、追求真理的精神!一种热爱祖国、忠于事业的精神!一种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精神!一种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精神!”


1930—1934年在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学习的季羡林说:“我对清华园的印象:清新俊逸,这不仅仅指的是清华园的自然风光,而更重要的指的是清华精神。什么叫‘清华精神’呢?我的理解就是:永葆青春,永远充满了生活活力,永远走向上的道路。”


1959—1965年在水利工程系学习的胡锦涛说:“清华园里奋发向上的政治空气,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艰苦朴素的优良校风,深深陶冶了我们,指引我们走过了几十年的历程。正因为在六年中所受到的清华精神的熏陶,使得我们在走向社会、走向工作岗位的时候,能够始终不忘国家、不忘我们对国家、对民族的责任。”


1975—1979年在化工系学习、1998—2002年在人文社科学院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的习近平说:“我始终不忘母校水木清华,始终不忘敬重的老师,始终不忘校训、校风,并把‘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和‘行胜于言’作为人生座右铭。”


2006年时任清华大学党委书记的陈希在一个文化论坛上说:“大学的精神应该是学校最核心、最宝贵的东西。他将清华精神概括为:爱国奉献,求真务实,勇于创新,追求卓越,团队精神。”


我们的课题组经过研究将清华精神表述为:“明耻图强”的爱国奉献精神、“严谨务实”的科学求真精神、“海纳百川”的包容会通精神、“人文日新”的追求卓越精神。在研究成果意见听取会上会下,受到普遍的赞同,现在简要分述于下:


1.“明耻图强”的爱国奉献精神

这是清华历史形成“与生俱来”的情结,带有“知耻而后勇”的内涵。因为清华大学的前身清华学堂是美国为了“使用那从知识上和精神上支配中国的领袖的方式”而退还部分庚子赔款开办的留美预备学校,清华师生将其称为“国耻纪念碑”。“明耻图强”爱国奉献成为清华与生俱来的文化基因。此后,“雪耻图强”振兴民族的重大责任感和“耻不如人”的压力,激发清华人奋发学习,无私奉献,勇攀高峰。许多清华学子在民族解放斗争中英勇献身,众多清华人成为科学救国兴国的先锋。正如清华老校长王大中所说:“清华人就像生命力很强的种子,无论撒在天南还是地北,都能生根,都能做出无愧于祖国和人民的成绩。”




时代的大势,民族的期望,历史的传统加上学校的教育,使得清华成为一座爱国主义的大熔炉,使一代代学子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紧相系,永恒的爱国主义精神成为鼓舞清华人为民族解放、祖国富强进行不懈努力的不竭动力。在当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及“一带一路”的国家大战略的背景下,清华人正在将家国情怀拓展到天下责任,以适应和引领“全人类共同价值”作为精神建设的重要内涵,努力做强自身,为建成高等教育强国,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展现出独特的精神气质。


2.严谨务实的科学求真精神

实事求是、注重实干、严谨严格、勇于求新是科学精神的重要内涵,也是清华精神的突出特色,在清华“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学风、“行胜于言”的校风中都有突出的体现。




老清华以严谨办学、严格要求著称。据统计,1934年除去肄业、退学、开除、死亡等因素,正常毕业的仅42.4%。正是如此严格的要求,保证了办学的高质量。“两弹一星”功臣、西南联大校友王希季对母校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印象深刻。一次由于他没有注意刘仙洲先生对设计计算准确到小数点后三位的要求,解题过程对了,刘先生还是给了零分。此教训使他终生难忘:做一件事情必须把目标要求考虑得非常清楚,并努力实现它。后来他主持航天工作要求“零缺陷”“零失误”,保证了高成功率。


清华严谨务实的科学求真精神突出地体现在学校“不惟书、不惟上、不惟他、不惟洋、只惟实”,一切从实际出发、按科学规律办事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和注重实干的精神。蒋南翔长校时,创造性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倡导“不跟风”“基层出政策”,对于学苏,强调“必须严格执行从实际出发,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同时,也要向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学习有用的东西”,他没有被苏联专家把清华办成水土电学院的意见所左,而是通过调研确定了符合国情的办学方向;在1958年"大跃进"期间,全国一度淹没在唯意志论之中,但清华保持了相对的冷静,注意把广大师生的热情引向"攀登科学高峰"的目标上。水利系师生投入密云水库的工程中,以"真刀真枪"地搞毕业设计为傲,蒋南翔及时向全校乃至全国推广,形成影响深远的教育模式。同时,清华启动了原子能反应堆、电子模拟计算机、数控机床、电视发射接收系统等一批尖端科研项目,努力实现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使学校科研在总体上有了一个大发展。对于上级指示,清华也不是盲目执行,不当“收发室”。毛主席在1964年春节谈话中批评了教育“办法不对”,提出“学制要缩短”“建议从一切活动总量中,砍掉三分之一”等,蒋南翔主张对毛主席的指示“还要通过‘翻译’,要结合实际情况来贯彻,最后结果要提高质量。”这种实事求是的精神在清华人中产生了深远影响。




清华重实干的传统一方面体现了传统文化倡导的“躬行”精神,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接受了美国主流思潮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在清华的传播,使得实事求是的作风建立在唯物主义基础之上。上世纪50年代清华被改造成为一所工科大学,实干的传统又增加了工科操作性特点。与早期国内其他大学相比,清华尤其重视以实证为基础的实干,即使是文科也是如此。20世纪30年代,朱自清先生就把清华精神归结为“实干”二字。清华的毕业生以基础扎实、注重实干、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强而受到社会的肯定。这种求实的传统在一代代清华学子中得到传承。1980年3月,由化72班提出的口号“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不仅在校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在社会上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同时,国学大师陈寅恪倡导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成为清华人追求的学术精神。在当前国家向创新性转型过程中,务实求真显得尤为可贵。


正如陈希指出的:“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不仅造就了清华卓越的理工科,也孕育出了别具特色的人文社会学科。”历史上的清华文科名师荟萃,不尚空谈,讲求实证,主张会通,勇于求新,在中国学术史上发挥过引领作用。上世纪90年代,学校加快了恢复发展文科的步伐,明确了既要继承传统,又不能简单回到过去;既要向兄弟学校学习,又不能照搬,要在继承借鉴中实现创新的思路,总体上取得了成功。


当前,清华大学坚持从国情、世情、校情出发,正努力走出一条符合教育规律的具有中国特色、清华风格的发展道路,加快了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的步伐。


3.“海纳百川”的包容会通精神

清华国学院开拓了“中西融会、古今贯通”的学术范式,在文学院得以继承发展,“会通”被称为“清华学派”的特点;在新时期,又发展为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和而不同”哲学的指导下,实施“中西融会、古今贯通、文理渗透、综合创新”的学术理路。倡扬立足优秀传统文化,并以宽阔的视野、博大的襟怀,兼容不同文化的精华,成为发展社会主义新文化的重要理念,也是建设综合性大学的重要指导思想。当今,许多重大问题的解决,不仅要靠同学科同仁共同努力,而且,还要靠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联合攻关,这更要提倡协同合作,团队精神。清华取得许多引领性成果都是包容会通协同努力的结果。




同时,在办学初期,清华就强调只有克服一盘散沙的状态,团结起来才能战胜列强,注重蕴育团队精神。清华历史上,一次次爱国学生运动,西南联大的艰苦卓越的奋斗,新时期剑指世界一流的努力,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都铸就了团队精神和突出的凝聚力。2017年校庆日,1982级毕业30年返校参会1415人(达73.6%),其他逢十值年返校率也相当高。在国外,北京和新竹清华的校友会是一个整体。国际上像清华校友这样有团队亲和力和凝聚力的十分罕见。


4.“人文日新”的追求卓越精神

勇于求新、不断创新、终身维新,是清华精神的又一特色。“人文日新”的校箴,集中表现为清华人的批判性建设精神,践行为人与为学的“日新”。无论是王国维倡导的“治学三境界”,或是冯友兰提出的“人生四境界”,都是鼓励清华人不断追求新的更高的境界。这种精神并非是抽象的,而总是和具体的历史条件相联系:早期的清华充当了中西古今文化交融激荡的前沿阵地,建构了新型的文明观与学术范式,引领了学术潮流,促进了道德理念的创新和新型人格的培养;蒋南翔长校时,强调“红”与“专”的统一,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指导业务实践。同时,科学的、符合规律的业务实践又帮助师生强化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他提倡与鼓励基层干部群众的首创精神,形成了一系列富有创见的教育思想。他注重以人为本,倡导因材施教,实现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的统一,培养“思想过硬、业务过硬、身体过硬”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新的历史时期,清华人积极推进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实施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促进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实施科学技术与人文艺术的会通,推进多学科的交叉综合,不断使学校在综合中实现创新,持续提升整体教育质量。


清华精神更为集中、简练的表述应当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它体现了清华人基本的宇宙观和人生哲学,是使清华人保持其创造力、凝聚力和团结向上的精神力量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