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陕西省清华大学校友会【官网】,西安清华大学校友会!

新闻中心
图片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片新闻

清华大学校歌

发布时间:2019/1/3 浏览量:5836 分享到:

《清华大学校歌》诞生于1924 年 3月,词作者为汪鸾翔先生。汪先生国学根底深厚,先后在多所学校教授西方科学、国文等课程。他于1918年到清华任课,直至1928年退休。


清华大学校歌

   






西山苍苍,东海茫茫,

吾校庄严,巍然中央。


“西山苍苍,东海茫茫” ,有诗词起兴的作用,也点出学校地理位置,西面是山,东面是海。


“巍然中央”,指学校的精神与气魄而言,非形象之巍然;“中央”一词,既点出学校所处位置,又含有汇聚文化之意,由此引出“东西文化,荟萃一堂”。



东西文化,荟萃一堂,

大同爰跻,祖国以光。


词作者汪鸾翔先生解释说:“今世最亟需之学术,尤莫亟于融合东西之文化,故本校歌即以融合东西文化为所含之元素”。上世纪20年代初,中国本土文化和西方文化之争颇为激烈,有主张固守本土文化,有主张“全盘西化”,有主张融汇中西。大体而言,清华学者多主张融汇中西。汪鸾翔先生亦说,校歌中这两句“为我校所有的实质”。


上世纪20年代,清华广聘天下名师,融汇中西,为学校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根基。1925年,清华国学院成立,聘请来四大导师(王国维、陈寅恪、梁启超、赵元任);1926年,物理学一代宗师叶企孙创办清华物理系;1927年,熊庆来创办清华数学系,引进欧洲最先进的数学教育体系,使清华数学系成为中国第一流的数学教研基地;同样是1927年,哈佛大学博士陈岱孙加盟清华,次年任经济系主任。......


“大同爰跻,祖国以光”,意指将来达到大同境界,祖国因此而光辉。爰:于是。跻:达到。“大同”二字,见于《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这样的理想社会不易实现,但君子当有此信念,教育当有此归依。1941年,在梅贻琦校长生日时,顾毓琇写了一首贺诗:“天南地北坐春风,设帐清华教大同”,也体现了校歌中的这一理想。


理想的实现需要付诸现实的努力,由此引出“春风化雨乐未央,行健不息须自强”。



春风化雨乐未央,

行健不息须自强。


“春风化雨乐未央”,意为身处良好的教育环境中其乐无穷。“未央”,未尽,无边无际的意思。“春风化雨”,指适宜于草木生长的风雨,用来比喻良好的熏陶和教育,语出《孟子·尽心上》:“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


“行健不息”,出自《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1914年,梁启超到清华大学作了《论君子》的演讲,他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来激励清华学子。此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便成为清华校训。意思是君子应当像天宇一样运行不息,刚强劲健,追求进步,永不停止;如果是君子,接物度量要像大地一样,没有任何东西不能承载。





左图右史,邺架巍巍,

致知穷理,学古探微,

新旧合冶,殊途同归,

肴核仁义,闻道日肥。

服膺守善心无违,

服膺守善心无违,

海能卑下众水归,

学问笃实生光辉。

光辉,光辉,

学问笃实生光辉!

光辉,光辉,

学问笃实生光辉!




左图右史,邺架巍巍,

致知穷理,学古探微。


“左图右史”,左右全是书。《新唐书·杨绾传》: “独处一室,左图右史,凝尘满席,澹如也”。这里意为图书馆藏书丰富,阅览方便;也指学子们埋头研读,勤奋好学;言外亦有书籍丰富,各门各学任人选择之意。


“邺架巍巍”,唐朝李泌,藏书甚丰,曾封邺州侯,后人便用“邺架”称赞他人藏书多。韩愈《送诸葛觉往随州读书》:“邺侯家多书,插架三万轴。”


“致知”常与“格物”连用,意思是深入研究事物,探索事物的规律和原理。《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穷理”,穷究事物之理。《后汉书·胡广传》:“博物洽闻,探颐穷理。”


“致知穷理,学古探微”指的是学生们在学校刻苦钻研,继承前贤学问,思索精深理论,探索未知世界。



新旧合冶,殊途同归,

肴核仁义,闻道日肥。


“新旧合冶”,意为融汇新的学说和旧的学说,博古通今。校歌第一段讲“东西文化,荟萃一堂”,此段讲“新旧合冶,殊途同归”,这其中正体现出清华传统的治学理念。


清华始建于1911年,是由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而建立的留美预备学校,早期清华办学思路基本上照搬美国模式。1925年设立国学研究院后,清华慢慢形成中西贯通、古今融通、文理会通的“三通”学术传统。纵观清华历史,有不少大师级人物,他们身上皆有“三通”之体现。如上文所提哈佛博士赵元任,留美之时,曾在数学、天文、物理考试中都得过满分,回清华后,教授数学、物理学课程,又是国学院四大导师之一,后来成为语言学家。


“肴核仁义,闻道日肥”,意为优秀的传统中,那些真理灼见如美味的饮食,让人的思想与精神一天天丰实起来。“肴核”,指肉类和果类食品。郑郊《史统》:“以天下为心,以纲常为命,以性情道德为治,以诗书礼乐、仁义廉耻为日用饮食必不可已之事,夫是者谓之君子矣。”其中便将仁义比作和日用饮食一样不可缺少的事物。“闻道”,认识事物的真谛,《论语》有言:“朝闻道,夕死可矣。”



服膺守善心无违。


可理解为将好的东西铭记于心,不做违背真心与真性之事。“服膺”,铭记于心。《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海能卑下众水归,

学问笃实生光辉。


曹植《当欲游南山行》曰:“东海广且深,由卑下百川”。意思是东海之所以广而深,百川归流,是由于它地势低下。古人常以此来赞扬谦卑的人品。《老子·六十六章》:“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管子·形势解》:“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


求学之路,只有谦虚善问,胸怀博大,不拘己见,方能成就大智慧大学问。






器识其先,文艺其从,

立德立言,无问西东。

孰介绍是,吾校之功,

同仁一视,泱泱大风。

水木清华众秀钟,

水木清华众秀钟,

万悃如一矢以忠,

赫赫吾校名无穹。

无穹,无穹,

赫赫吾校名无穹!

无穹,无穹,

赫赫吾校名无穹!



 

器识其先,文艺其从,

立德立言,无问西东。


《新唐书·裴行俭传》中有“士之志远,先器识,后文艺”,即表明要成就大事业,如何做人先于如何做事。“器识”,器量与见识,泛指一个人的品格、道德修养;“文艺”,本指写作方面的学问,这里指某一方面的才艺与技能。


“立德立言”,《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记载穆叔与宣子讨论何为“死而不朽”,穆叔认为:“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无问西东”,当指立德立言要突破传统东西学说的局限,不受束缚,这是一种做学问的境界,亦是一种人生境界。



孰介绍是,吾校之功,

同仁一视,泱泱大风。


意为能将上述优秀的见解和理念引入,是我校的功劳,清华对各种学说、观点一视同仁,形成“泱泱大风”,气魄宏大。



水木清华众秀钟。


“水木清华”,清华大学工字厅北门外,有一匾额“水木清华”,出自晋人谢混《游西池》诗句:“惠风荡繁囿,白云屯曾阿,寒裳顺兰止,水木湛清华。”


“水木清华”是清华园一处胜景,被称为清华园的“园中之园”,人们亦常以“水木清华”代指清华大学。秀:指优秀的人才;钟:钟情,热爱。



万悃如一矢以忠,

赫赫吾校名无穹。


悃:诚恳,诚挚;矢以忠:忠诚不变。《楚辞·卜居》中屈原向郑詹尹发问:“吾宁悃悃款款朴以忠乎,将送往劳来斯无穷乎?”(我是宁可保持忠实诚恳的本色呢?还是迎来送往、巧于逢迎而摆脱穷境?)屈原的诚心是不变的,清华师生亦如此。


“赫赫吾校名无穹” ,穹:天盖,我国古代有天圆地方的盖天说,《敕勒歌》:“天似穹庐,笼罩四野。” “无穹”,意为没有尽头。


最后这一句,在当年看来,是理想,也是预言。今天,距离校歌初创之日已有九十多年,清华师生在众多领域皆有突出贡献,而清华名声亦远播海内外。


 


-----------------------

参考文章:

汪鸾翔《清华中文校歌之真义》

汪端伟《清华校歌与词作者汪鸾翔》

汪端伟《清华大学校歌的前世与今生》

徐葆耕《校歌与清华传统》




                                                                                                                     文字 | maya

                                                                                                                      图片 | maya